English

相约星期二

1998-12-10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美国社会学教授莫里·施瓦茨身患绝症,他16年前的学生,作家兼记者米奇·阿尔博姆前去探望。教授决定给他的学生上最后一门课,内容涉及家庭、婚姻、情感、金钱、衰老、死亡等社会问题。每周二,学生都飞越七百英里来到教授的病床前。老师去世后,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成书——《相约星期二》。下文是第七个星期二的话题,谈论对衰老的恐惧。

莫里以一种特有的勇气去面对一个新的现实:现在得有人替他擦洗身体了。

连做最隐私、最基本的事情的权力也被剥夺了——上厕所,擦鼻涕,擦洗自己的身体,除了呼吸和咽食外,几乎一切都得依赖于别人。这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。

“我内心总在同这一切抗争——我有一种羞耻感,因为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,如果你不能自己做这些事,你就应该感到羞耻。但我又想,忘掉文化对我们的灌输,我的大半生都没有去理睬这种文化。

“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。这就像重新回到了婴儿期,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,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。对我而言,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。

“事实上,当母亲搂抱我们,轻摇我们,抚摸我们时——我们没人嫌这份呵护太多,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甚至渴望回到完全由人照顾的年代去——这是一种无保留的爱,许多人都缺少这份爱。”

谈到对衰老的恐惧,莫里说:“那是因为人们过于强调了年轻的价值——我不接受这种价值观,”他说,“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。那些来找我的孩子都有他们的烦恼:矛盾、迷惘、不成熟、活着感到累,有的甚至想自杀……”

“你从来没有害怕过变老?”我问。

“我乐于接受老。要知道,衰老并不就是衰败,它是成熟。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,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,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,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。”

“可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,为什么人们总说‘啊,但愿我变得年轻。’却从未听人说“但愿我已经六十五岁了。’”

他笑了。“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?生活的不满足、不充实,生活的无意义。因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,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。你总想往前走,你想看得更多,做得更多。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。

“所有年轻人都应该懂得这个哲理: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,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,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。”

“你一点也不羡慕年轻、健康的人?”

“哦,我想我是羡慕他们的。”他闭上了眼睛。“我羡慕他们可以去健身俱乐部,可以去游泳,可以跳舞。但当这种感情到来时,我先感受它,然后便离开它。还记得我说过的超脱吗?我对自己说:‘这是忌妒,我要离开它。’然后我就离开了。

“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。我也有过三十几岁的岁月,而我现在是七十八岁。

“实际上,我分属于不同的年龄阶段。我是个三岁的孩子,也是个五岁的孩子;我是个三十七岁的年轻人,也是个五十岁的中年人。这些年龄阶段我都经历过,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。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,我乐于做个孩子;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,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。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。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,直到现在的我。

“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——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。”(《相约星期二》米奇·阿尔博姆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